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|
![]() |
关注疫情下医学观察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| ||
发布时间:2021-08-12 11:17:25 | 浏览人数:3人 | 来源: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|
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生活影响重大,因防控要求,许多人需要在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,这些人群中有一小部分是更需要关注的群体——儿童青少年。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中的特殊时期,他们对外在的危机事件更为敏感,更有可能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危机,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关注。
疫情期间,青少年经历了居家隔离、网上学习、返校复学、考试变动等各种变化,有的人不能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,就有可能进入心理危机状态,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。隔离点的医学观察措施限制性更强,更加枯燥,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。如何正确看待、识别、干预这些情绪及行为,成为了我们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。
1.保证正确可靠的信息来源,科学防控;
自媒体时代,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,但信息的可靠性却需要质疑。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初步认识到了疾病、死亡等问题,并对其有一定恐惧心理。不切实际的信息可能对疾病本就懵懂的儿童造成巨大的压力。作为家长,需要帮助孩子正确筛选信息,杜绝错误信息被儿童青少年接收。可以告知孩子一定的疫情防控小知识,如病毒的传播途径,如何做好防护,正确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患病的可能性等。建立对疫情的正确认识,储备防疫相关知识,能够减少儿童青少年对于疫情疾病的担心。
2.不要过度解读儿童青少年行为;
疫情情况下,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相对的情绪反应。0-4岁的孩子可能因为与亲人的分开隔离观察,而产生正常的分离焦虑恐惧。只要建立稳定的链接,如选择多视频多电话等方式,可以缓解这种恐惧。而学龄前期的儿童更多的出现对死亡、对疾病的恐惧,可借此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科学应对疾病的方法,也可以寻求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科学小科普、小实验,告诉他们只要有效防护,安全就能够有保障。家长不应该过度解读孩子的心理及行为,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监测,帮助孩子掌握疫情相关知识,让孩子心理有一定的成长。
3.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失落感;
突如其来的疫情,打乱了孩子的假期,孩子对于假期的安排及期待都无法实现,心中难免失落。此刻我们不能制止孩子的情绪表达,不能强迫他们立即接受,应积极引导孩子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,家长要以身作则,当好孩子的榜样。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寻找新的乐趣,跟孩子做一些亲子互动,做到苦中作乐,提升孩子应对变化的能力。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网络、电话等去关心同学的暑期生活,关心亲人的近况。
4.合理使用电子产品
疫情隔离医学观察给青少年提供了网络使用的机会,便捷性较高的移动终端逐渐成为青少年使用频率最多的设备。一方面,社交应用在本次疫情中对谣言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,青少年很容易从中发现和获取各类信息,社交应用的强关系网络也在进一步加剧谣言的裂变式传播,为不实信息的散播提供温床。另一方面,在高频率移动设备的使用刺激下,青少年上网行为很容易产生冲动失控现象,并表现出滥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心理功能损害,这甚至会加重青少年患网瘾的可能性,严重阻碍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。应对网课及网络的使用,我们应积极寻求工作人员帮助,尽量使用电脑进行网课学习及网络使用,电脑更有助于家长观察孩子听网课时的表现,也更有助于家长对于使用时间的把控。我们也需要正确的去看待线上上课,大多数无法适应线上上课或线上课开小差的孩子,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问题或注意力集中的困难,这部分孩子其实更需要家长的陪伴。
5.家长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,避免情绪转移
成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,在隔离观察期间,家长对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有一些抵触情绪,而这些抵触可能在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中,无意就传递给了孩子。有些家长因为担心隔离观察期间孩子的功课受到影响,网课的效率不高,就给孩子布置了更多的作业,对孩子的要求更为严格,使得孩子继发产生了焦虑,紧张的情绪。所以家长要正确识别自我的情绪,正确排遣自身的情绪,避免情绪的转移,造成孩子的困扰,以自身为表率,给孩子度过这段时光的信心。
6.规律作息,适当体育活动
隔离观察期间,相对较为宽裕的就是时间。部分人因为暂时没有的工作或学习的烦恼,只有对疫情的反复担心,很多人会不停的观看新闻,反复刷手机来获取相关信息缓解自己的担心。反复刷手机造成作息的不规律,白天困乏,夜间睡眠差,如果不能正确应对,则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,甚至引发抑郁症、焦虑症等精神疾病。保持规律作息,有相对固定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,如有失眠情况,晨起后尽量避免日间小睡(包括午睡)。只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睡觉,建立卧室/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,改善睡眠环境,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、玩手机。白天做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,如在房间内快走等,可增加夜间的睡眠驱动力。睡前进行放松训练,如冲个热水澡、听轻松和缓的音乐、进行肌肉松弛训练或冥想等,都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。
7.需求专业心理服务团队;
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行为及情绪的过度异常,我们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团队,在每个隔离观察点均有驻点的心理工作人员。社会各界正在全面拓宽心理疏导的工作渠道,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平台,让青少年直接与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“面对面”沟通,并针对疫情发生情况给青少年提供集中性解答。
盐城市第四人们医院开设了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:18921889095;0515-89819015。
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危机的易发时期,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大了心理危机发生的风险,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,不应该回避问题或逃避责任,而应该深入分析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成因,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,让青少年在危机中。
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。疫情终将会过去,孩子们也会在疫情中获得成长,在危机中走向成熟。
版权所有: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@ 2022 Copyright 技术支持:久远银海 |
地址:盐城市开放大道北路112号 邮政编码:224003 电话:0515-88550242 |
![]() 苏公网安备 32090202001037号 苏ICP备2020048602号 |